首頁 > 古典名著 > 史部

南齊書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陳書

《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亡國前后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

金史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遼史

《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北齊書

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后約五十馀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

廬山記

《廬山記》,古代中國宗教人文地理志。共三卷,附《廬山紀略》一卷。封面及書名頁題“四庫全書所收守山閣叢書殘本、日本大正刊大藏經所收大谷大學藏本及元祿十年刊本合教本”書題:“宋陳舜俞廬山記合教本”、“重修廬山志副刊品”。

都城紀勝

《都城紀勝》,南宋筆記,作者是耐得翁(生卒年不詳),姓趙,當為南宋寧宗、理宗時人,其身世事跡無考。作者曾寓游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根據耳聞目睹的材料仿效《洛陽名園記》,于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寫成該書。

嶺外代答

《嶺外代答》刊刻于淳熙五年(1178年),宋代地理名著。周去非撰,共十卷。

北史

《北史》是匯合并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梁書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魏書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

周書

《周書》,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書。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別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等,因此內容更加翔實。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移于本紀﹑列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元史

《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隋書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于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該書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和歷史人物。洪亮吉認為,此書與《越絕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

蠻書

《蠻書》為唐朝時樊綽所著的記載南詔史事的史書。又名《云南志》、《云南記》、《云南史記》、《南夷志》、《南蠻志》、《南蠻記》。共十卷。

吳船錄

《吳船錄》,宋范成大著。上、下二卷。書中對沿途名勝古跡如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長江三峽、洞庭湖、赤壁、黃州、廬山等記載尤詳,且時有考證。

武林舊事

《武林舊事》成書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為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全書共十卷。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

佛國記

又名《法顯傳》、《歷游天竺記》、《昔道人法顯從長安行西至天竺傳》、《釋法顯行傳》、《歷游天竺記傳》、等,一卷。東晉法顯撰,成于義熙十二年(416)。《佛國記》一卷,全文13980字,全部記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經歷,體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記,也屬佛教地志類著作。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簡稱《伽藍記》,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是東魏遷都鄴城十余年后,撫軍司馬楊炫之重游洛陽,追記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況歷史變遷寫作的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于一身的歷史和人物故事類筆記,成書于公元547年(東魏武定五年)。后世將《洛陽伽藍記》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并稱為中國北朝時期的三部杰作。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99精品中文字幕在线aⅴ-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古典名著网